本站首页 | 时政要闻 | 工作动态 | 信息专报 | 信息纵览 | 预测分析 | 外网应用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信息专报>>正文


拥抱数字化, 从“灵魂深处”革新

2023/09/27 12:14:48  

 

对话人: 王双 天津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

闫丽 本报评论员

工业软件、数字工厂、智能机器人……在不久前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京津冀众多企业携高科技展品亮相,展示了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的成果。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让更多企业插上“数字化翅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闫丽: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一家生产航天电池的企业近日完成了生产线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车间内十余台设备组成的自动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生产。像这样的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在天津已超过300家,数字化正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新动能。

王双:的确如此。当下,工业互联网进入高质量发展、大规模应用的新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实融合的过程,也是应用数字技术重构企业组织模式和产业创新发展范式,实现创新加速与能力跃迁的过程。在数字化赋能下,企业不仅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从生产端和消费端两条路径的变革来实现创新动能提升。从更大视野看,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从生产、管理等单点应用走向横跨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变革,新供给、新需求会由此产生,新技术、新模式也会不断涌现。

闫丽:日前,工信部和财政部公示了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在内全国30个市(区)进入公示名单。这一轮试点旨在探索形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路径、市场机制和典型模式,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更为不易。

王双: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的过程,需要资金、技术,也需要人才储备。一些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投入不足、认知不足、人员不足、路径不清楚等共性问题。比如,有的不愿转,担心一次性投入较大、回收周期太长;有的不会转,缺少适合的技术方案;还有的不能转,缺少相关技术人才。本质上看,这些问题既是投入与回报的问题,更是认知与能力的问题。解决企业转型的难点,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帮扶、平台的搭建和共享、产业链的协同和融通,以及企业自身的创新努力等多方发力、协同推进。

闫丽:正如您所说,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过程不是某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协同推进的过程。在您看来,如何实现这种“团队作战”的叠加效应?

王双:产业链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转型方案,也有着不同的资源要素汇集能力。其中,头部企业、链主企业有着资金优势、数据优势,掌握更多的技术和算力,能够更主动地完成转型,从而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中小企业、配套企业对市场反应灵敏而快速,推动其在组织生产、商业模式等方面加快数字化改造,可以增强全链条竞争力。这是一种主动和倒逼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种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模式。天士力的智能化生产就是一个例证。在滴丸生产车间里,中药提取物液体通过高频振动技术,像一条条细线匀速滴入冷媒中。如今,天士力构建起包括第五代超高速滴丸机在内的全产业链范围内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体系,为行业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企业有了更多可复制的经验,转型就添了信心和底气。

闫丽:企业走好数字化发展之路,既需要借外力,也要发挥自身能动性。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调整和优化,更是智能化、数字化思维的开拓。换言之,拥抱数字经济,企业需要从“灵魂深处”自我革新。

王双:是的。模式与意识都很重要。数字化转型点多、线长、面广,具有交叉性。相对于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换言之,把企业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生产要素,都放在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下去考虑,实现数字技术+管理技术和业务创新“多轮”驱动。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有转型的主动性、创造性,还要有数与智的意识和模式,进行全要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改造,而不是局部的技术应用。总之,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企业发展的认知升级和模式迭代。

上一条: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犯罪 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下一条:报告:中国企业中的“首席数据官”有待崛起

关闭


主办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技术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中心
电    话:0991-2819829 0991-2817997
政府网站标识码:6500000039   新ICP备12001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