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架构师解读“互联网+监管”:推动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互联网+监管”工作,加快打造“掌上执法之省”。截至目前,聚焦有效执法监管、完备信用体系,我省已建成运行全省统一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全省一体化信用系统,以数字化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做到监管工作不缺位、少扰企。
“互联网+监管”是什么?带来哪些变化?有哪些成效?……
浙江新闻客户端邀请浙江省“互联网+监管”项目架构师、数字浙江公司应用研发部部长童景文,以问答形式解读“互联网+监管”的含义、价值。
问:作为政府一项重要职能,从“监管”到“互联网+监管”的初衷是什么?
童景文:当前,政府监管面对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整体性、协同性不足,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问题。二是标准性、规范性不足,存在随意式检查问题。三是精准性、预见性不够,存在监管滞后问题。所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数字中国和“互联网+监管”系统的战略部署,作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决策,开始从2018年底进行“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问:“互联网+监管”和传统“监管”相比,有哪些不同呢?能产生什么影响?
童景文:“互联网+监管”,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如大数据、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相比传统的监管系统,能更好地帮助政府执法人员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依法执法。通常我们一般会说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解决“服”的问题,而“互联网+监管”系统主要解决的就是“管”的问题,推动实现监管工作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从而能构建更好的营商环境等,以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问:浙江省是如何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的?
童景文:浙江以一张标准化清单、一个数字化平台、一批大数据模型为载体,构建“互联网+监管”业务闭环,将依法行政、高效监管要求落到实处。
浙江“互联网+监管”平台,按“313”架构建设:
“3”是执法监管、监测预警、决策支持三大核心应用;
“1”是一个监管数据中心。依托省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建立监管数据中心,汇集各部门执法监管数据,建成统一的执法人员数据库、监管对象数据库、抽查检查数据库、行政处罚数据库等监管数据库,为核心应用提供基础设施和数据支撑。
“3”是政策制度、标准规范和安全运维体系三大保障体系。
问:浙江省“互联网+监管”,有哪些突出的成效?
童景文:浙江省以跨部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为主要抓手,着力构建全省贯通的一体化“互联网+监管”体系,推动行政执法监管从“事后”向“事前”、“人防”向“技防”、“分散”向“协同”转变,以“管”更得法促进“放”更有度、“服”更优质,可以说成效是非常大的。
其中,最突出的是监管更规范了。以往,去查谁、谁去查,由执法人员“说了算”,监管缺乏标准性和规范性。所以现在制定了相应的监管事项清单,事项清单定义了监管的流程、内容、法律依据等,相应的执法人员的监管必须依照监管事项清单进行依法执法,事项清单以外无监管。
其次,就是更方便了。以前执法人员出门要带公文包,里面装着各种检查表单,提着包到处跑。现在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或者手持终端就能完成执法。过程中如果发现突发问题,比如遇到疑似传销的企业,还可以立即通过手机,发起即时检查,录入检查信息,立即形成相应的执法检查文书,完成执法检查。
还有,就是监管更智能和精准了。通过数据共享和治理以及相关的数据技术,形成监管档案、全景画像、信用档案等产品,为各部门业务开展提供参考,可以实现重点监管和精准监管。根据不同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分类监管,还可以提高抽查比例,增加检查频次。并且可以在收到风险预警信号后,比如系统提示某家企业存在中、高风险,执法人员可以立刻组织有针对性执法。
问:浙江的执法人员,现在都习惯了用一部手机完成掌上执法。请问这个颇具浙江特色的“掌上执法”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童景文:掌上执法有很多种驱动方式,一般执法检查的流程是这样的:
问:谈到“互联网+监管”,更多的还是从政府如何“管”的角度,老百姓的体感不强,能否请您介绍一个“互联网+监管”系统与群众关系比较紧密的实例呢?
童景文:浙江在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中,建立了一批预警监测模型。通过汇聚分析相关数据,实现异常状况、潜在风险、重大事件快速发现、自动预警,让处置先于投诉、让数据跑赢风险。
问:谈到“互联网+监管”,更多的还是从政府如何“管”的角度,老百姓的体感不强,能否请您介绍一个“互联网+监管”系统与群众关系比较紧密的实例呢?
童景文:浙江在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中,建立了一批预警监测模型。通过汇聚分析相关数据,实现异常状况、潜在风险、重大事件快速发现、自动预警,让处置先于投诉、让数据跑赢风险。
举个例子,这几年“互联网+金融”很火,“互联网+监管”是如何进行风险监测的?
一家P2P金融公司,从注册之初要登记相应许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企业名称,企业社保缴纳情况,公司陆续发布的金融产品等运营信息,都会一一在“互联网+监管”系统中留痕。而它的金融产品利率、金融产品合理性、用户评价等信息,都与这家公司的风险系数息息相关。同时,系统会收集、分析这家P2P公司金融产品的用户评价等相关信息,如果“负面评价”到了一定程度,这家公司的风险可能就变成“中”。
另外,浙江省有统一投诉举报平台,如果有用户实名举报投诉,那这家公司的风险可能会再升级。风险变高的公司,就会自动产生一个执法检查任务,那相应的公安、市场监管、银保监会等部门的执法人员就会进行执法检查。这就是“互联网+监管”在金融风险领域运用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