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时政要闻 | 工作动态 | 信息专报 | 信息纵览 | 预测分析 | 外网应用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信息纵览>>正文


龙华区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2023/09/18 12:06:5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华坚持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赓续和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认真践行奋斗文化,以新理念、新作为,应对时代之变、市场之变,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龙华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龙华区 粤港澳大湾区 数字经济 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新时代深圳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和更高要求。龙华区作为深圳年轻的行政区,经济产业基础扎实,区位条件良好,人才优势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责任重大、机遇重大。龙华近十年来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226亿元增至2022年的2952亿元,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3位,城区品质不断改善,综合实力不断跃升。龙华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赋予的“新兴产业高地和时尚产业新城”定位,全面融入全市“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夯实龙华现代化发展根基。

   聚焦“质量效益型”经济,全力打造“1+2+3”现代产业体系

   龙华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制造业当家,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发展趋势,加快构建“1+2+3”现代产业体系(“1”是以数字经济为引领,“2”是以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为支撑,“3”是以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现代时尚产业为潜力新赛道),以更聚焦、更精准的产业发展,推动全区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先行区。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围绕建设数字经济先行区目标,着力打造“智造为本、双向赋能、样板示范、要素集聚”的数字经济龙华模式。在龙华已有工作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把建设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的主阵地放在了龙华,寄望以深圳北站片区为主要承载地构建数字经济核心区。2023年,市委市政府又在龙华布局了3个总部经济集聚区(北站数字经济总部集聚区、大浪现代时尚总部集聚区、中部国际工程设计总部经济集聚区),龙华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接下来,龙华将以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为引领,积极争取重大新型基础设施落地,加快培育和发展软件与信息产业,推动设计产业园二期、软件信息产业园尽快建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软件示范基地和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软件名城,着力将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打造成区域新的增长极。

   二是加快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等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引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能源方面,龙华的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约6万千瓦,约占全市42%。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V2G充电站,超前布局市内首个撬装式加氢站,启用全市首个双碳产业专项服务平台“龙华区双碳产业运营中心”。目前正谋划建设深圳能源科技城,规划面积近百公顷,预计到2025年核心区产值将超500亿元。高端医疗器械方面,2022年该产业总产值达120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三。拥有“四上”医疗器械企业44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9家,集聚了一批国家级平台和头部企业,联影医疗、联新移动等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成功研发制造出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打破欧美国家30余年的技术垄断。目前正全力打造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总规划面积近20平方公里。集成电路方面,集聚了海目星、中科飞测等业内闻名的优质企业,拥有广东省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3家创新载体以及4个省市创新创业团队。接下来,龙华将着力打造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研发制造承载区,搭建全链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标杆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和产业项目落地,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构建多支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推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突破千亿大关,2022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5%。商贸业潜力加快释放,汽车销售额近200亿元,龙华商圈入选“十一”黄金周全国五大热门消费商圈。特别是,龙华金融产业潜力大、市场广、增长快,尤其是产业金融需求旺盛、特色显著,吸引了大批优质金融机构接连落户,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分行、同创伟业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徽商银行深圳分行、紫金财险深圳分公司、长城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顺利落地,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正式运营。设立深圳首支区级天使投资母基金,数字经济ABS、ABN融资规模达23.14亿元。“首贷专窗”“金融驿站”授信总额超30亿元。当前,深圳市金融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深圳北站打造产融结合示范区,培育深圳新的金融增长极。

   聚焦“创新驱动型”经济,全面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一是大力引进培育创新人才。2022年,龙华在全市率先出台定制化卓越工程师方案,深化“数字龙华”五项人才计划,院士总量达30人,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300人,全区人才总量超过80万人。接下来,龙华将抓住用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优化“龙舞华章”政策体系,完善“双招双引”人才政策包,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同时,完善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加快环深圳北国际人才服务圈、环观澜湖教科文国际人才创新圈规划建设,尽最大努力解决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在龙华大展身手、成就梦想。

   二是大力建设重大创新载体。全方位支持深圳国家高新区龙华园区建设,从科研建设、产业化发展、人才支撑、企业服务等关键环节着手,对园区企业给予持续支持。在深圳市重点打造的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中,龙华占据三席。先后引进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集聚了汇川科技、华润三九等一批重点企业。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政府协同、政企协同、生态协同三大机制,引导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这一企业性质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从理论到工程全自研的崖山数据库系统、采石矶数据质量系统、钓鱼城数据分析系统陆续亮相,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务、智慧城市、电商等领域。接下来,龙华将全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牵引作用,鼓励园区建设孵化平台、中小试基地,引导各类创新载体组建市场化公司,打造一批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链,培育更多创新标杆,为深圳建设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强劲动力。

   聚焦“开放包容型”经济,坚持以改革开放增动力添活力

   一是抢抓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机遇推出战略性、首创性改革。坚持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一把手”以上率下抓改革,不断优化完善改革统筹协调和推进机制,推动各项改革部署落到实处。围绕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自主谋划推出34项配套改革项目。围绕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清单,研究推出高密度城市生态空间保护性利用改革、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8项建议项目。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围绕“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发展战略,2022年创新推出全国首创改革举措超20项,13项改革获国家层面推广推介,1项改革获国家级表彰。

   二是全面扩大开放着力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坚持外贸、外资、外经、外事、外智协同发展,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对外开放,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率先建成全市首个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优质电商企业近百家。促进外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龙华先进制造业与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内外市场链接功能。深化多路径、精准化“双招双引”工作机制改革,引进开市客、日本朗玩等一批外资知名品牌,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50家,商事主体新增5万余家。持续用好“国际通”等一批国际化“双招双引”平台,加强与韩国、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吸引全球更多项目、资本、产业、人才汇聚龙华。

   三是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龙华所能”,助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发挥高铁15分钟直达香港的交通优势,全面加强与港澳交流合作,依托“一站一校双中心”(即深圳北站、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深圳北站创新创业中心、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打造港澳特色街区,加强与香港科技园项目对接,联动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强化沟通交流,扩大深港澳合作交流。主动承接布局一批深港澳合作重大项目、重要平台、创新载体,深化规则衔接、要素流动、交往交融,打造要素跨境自由流通的深港澳合作生态圈和生活圈。

   聚焦“均衡协调型”经济,以区域合作提升现代化发展可持续性

   一是推动区内南北部片区均衡发展。聚焦区内南北部片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成立全面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建设发展七大重点片区,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特色化布局、差异化打造,统筹推进产业协同、设施互通、要素交融。2022年,共安排150余亿元财政资金,为医院、学校、保障性住房及道路交通等重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保驾护航”。特别是,举全区之力推进辖区梅观创新产业走廊、福城南、观湖北等平方公里级的土地整备项目,累计释放优质产业空间近15平方公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高密度建成区存量土地开发“龙华模式”,极大地优化全区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为龙华南北部片区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要素保障。

   二是加强与周边及临深区域的协调发展。依托九龙山未来数字城,协同市内光明科学城、环西丽湖科教城,共建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深圳北部新中心——鹭湖中心城建设,推动与临深片区协同发展,与东莞塘厦、凤岗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探索共建产业平台和公共基础设施,强化对临深地区辐射带动。依托梅观创新产业走廊,加强与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合作,深度融入和推动都市圈建设,推动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发展合作平台。

   三是聚焦对口帮扶助力全省、全国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决策部署,强化与省内河源、潮阳等对口地区的帮扶合作,推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衔接。成立龙华区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选派优秀干部赴帮扶地区挂点支援,推动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工作落地落实。以特色化项目助力帮扶地区产业振兴,改变“多地有宝、无人发掘”的现象。比如,高标准推进广东河源“紫金蝉茶”、仫佬稻香·乡山云集田园综合体等产业项目28个,以项目为载体、文化为纽带,打造适宜当地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委书记)

上一条:数字技术带来社会关系编码化
下一条:筑牢网络安全的铜墙铁壁

关闭


主办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技术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中心
电    话:0991-2819829 0991-2817997
政府网站标识码:6500000039   新ICP备12001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