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数字思政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数字思政教育理念与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日臻完善的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场景,不仅成为教育活动的新背景,更是引领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工具。在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稳看来,数字化技术具有超文本化、多媒体化、可视性强等特点,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柴素芳认为,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可以实现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磊表示,虚拟仿真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传统教学和实践无法完成的目标,以虚拟现实和可视化技术让思政课教学充满活力,有力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在积极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以潜在问题为导向,找准技术在融合过程中的边界与尺度,对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投入更多思考。徐稳认为,在教育内容方面,数字化技术虽然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信息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模式,但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化”也导致了网络上的教育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在教育方法层面,数字化技术介入下教育方法的“喧宾夺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重技轻人”的倾向影响着技术价值向育人价值的有效转化。
以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为例,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付安玲谈到,人工智能的嵌入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活动空间,在对传统思政内生式地吸收与转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但其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王磊认为,这主要表现为当前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标准化程度不高,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不够深入,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估手段较为单一。同时,不同年龄段教师在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方面存在的“技术鸿沟”现象也值得关注和研究。
深入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和最好方法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认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需要找寻其与数字思政之间的关联点,关注数字化系统里教书育人的新规律与学生成长新需求,把握数字赋能思政发展的新赛道新优势,为个性化学习精准培养提供有效支撑。教师还应主动实现角色的智能时代转型,改变“教”“学”“考”“管”“评”的模式。
“内容为王”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条重要原则。极速增长的各种自媒体信息,间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供给侧改革”。徐稳建议,要优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一方面,以需求端为导向,推动教育内容的数字化生成;另一方面,打造数字内容共建共享新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需要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机融合。付安玲认为,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向上向善发展,增强意识形态风险协同治理能力。运用系统性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协同治理。用户要规范自身行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管理,算法研发者要坚定“社会主义算法为人民”的理想信念。 (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