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是抓改革、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石。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国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对决策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愈益提高。决策科学性的本质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即科学决策是建立在战略思考之上的,必须看得远、想得深;科学决策要以“国之大者”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科学决策的前提要件是调查研究,除了要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决策信息外,还要求认真比对、全面权衡各种决策条件和决策实际,做到决断前心中有数;科学决策还意味着进行可行性研究,要多方听取意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实现决策制定和执行的合法性、合理性。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决策科学化。改革开放以后,决策科学化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个人决策逐渐转向集体决策。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讲话,受到邓小平、陈云的高度重视,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首次明确阐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以中央名义提出了决策科学化命题。之后,决策科学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实践安排得以作出,标志着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建立完善了专家咨询制度,实行了决策论证制度和责任制度,健全了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加大了对智库和思想库的建设力度。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改革中不断深化对决策规律的认识,注重决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来提高改革落实执行力。制度上,坚持一体化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机制上,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措施上,注重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等。
依据决策规律性和以往经验,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可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通过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增进改革共识。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决策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决策。同时,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为专家更好参与公共决策创造良好环境。健全协商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其次,完善战略规划和重大决策统筹协调机制。一方面健全战略规划深度融合和衔接落实机制,完善战略制定和实施体制机制,增强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另一方面健全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将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形成政策合力。最后,提升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领导干部是科学决策的主体。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不断提高自身决策水平,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论,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教授〕